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上海开埠一百多年来,南来北往、五洲四海的人来到了上海定居,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形成了今天“海纳百川、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而“上海闲话”,作为海派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体现着独特的海派文化内涵。2014年6月30日,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特别邀请了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著名上海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钱程老师,为全校教师做“典雅人生”人文系列讲座,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上海闲话”讲座。
讲座伊始,钱程老师就提到了“上海人学讲上海话应该是一种文化自觉、一种文化自信”,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担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上海话正处于3级~2级的状况,如果不再加以保护就要面临失传。随后,钱程老师将上海话的变迁娓娓道来,正是上海对于异质文化的包容,将外来语言融合吸收进了上海话,甚至许多词汇比如“咖啡、罗宋汤、麦克风等”都被补充进了今天的汉语中。
上海话的发展正是体现了海派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特色,而学讲上海话,则可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体味海派文化的独特内涵。于是,钱程老师带领全校教师共同学习标准的上海话。首先,钱程老师讲解了上海话的难点,即讲准“入声”字和分清“尖”“团”音。随后,钱程老师介绍了上海话的几大特点:新旧交杂,语言跨度大;南北融合,语言宽容高;领导标新,语言自由度强;统散并举,语言变通度大。除了理论学习,钱程老师还特别准备了多样的实践练习。师三实验的教师们,纷纷举手抢答。“实施、石狮”、“解释、假设”、“眉头、霉头”......老师或标准、或生疏的上海话在会场中此起彼伏,在钱程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老师们最终掌握这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读错的上海话词汇。
面对上海话的现状,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钱程老师多次提案呼吁加强对上海话的保护与传承。经过多年呼吁与奔波,“现在部分公交车、地铁上终于有了上海话报站”。同样,师三实验的教育工作者们,也都会义不容辞地承担保护与传承上海话、上海文化的责任,使得师三学子,浸润并根植在海派文化的土壤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