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瞿海瑛
近日,师三实验学校召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工作推进会,小学国学、数学思维、英语SBS、理化拓展等五门课程的项目组长和全体执教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五门课程的教师代表分别介绍了一学期以来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小学国学课程包括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和三年级《千字文》,三个备课组聚焦“仁、义、诚、敬、孝”,通过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韵律和氛围中,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并和品社学科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三、四年级的数学思维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训练内容,围绕一个个专题进行训练,训练中关注学生分析、概括、推理和化归的思维过程,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表达、操作等步骤,形成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六、七、八年级SBS课程在备课时充分关注SBS教材与牛津英语教材的统整,将话题作为线索,对牛津教材的词汇进行有效补充,对课标要求的语法加大口头操练,增加语用的输入和输出。
随后,各课程的项目负责教师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了新学期的设想。国学课程组将继续开发教学资源,充分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配套资料,并更多地关注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多开展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数学思维课程组将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加强不同年段数学知识点的上下衔接,加强思维模式训练,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开发学生潜能。SBS课程组将继续研究牛津教材和SBS教材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梳理两本教材的交集,找到互补、拓展、延伸的有效途径。
最后,教导主任张旭群老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工作进行了指导。她指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学校课程建设从外延走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是课程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她充分肯定了各个课程组集体备课、抱团取暖的合作研讨方式,肯定了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考核对于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积极作用,使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她还希望所有项目组的课程教师积累现有的课程资源,为新学期课程的调整和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三实验学校非常注重国家课程的有效执行、适度开发和校本化实施。学校将基于校情和学情,将继续深入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通过拓展课程的开设及拓展教材的开发,扩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夯实基础,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为培养明理乐学、自信谦和、合作求新、健康文明的师三学子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