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在课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记师三实验行政中心组一次学习

发布时间:点击次数:2068

作者:童灵窕

    128日,师三实验行政理论中心组的全体成员在大会议室进行两周一次的学习活动,本次学习材料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好学生”的定义,以及我们如何在课程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习开始,贺校长让大家一起观看视频:AI时代。这段5分钟的短片引发了大家思考: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人类该何去何从?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然后贺校长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她参加高研班学习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解读。

    随后童副校长进行了两篇文章的导读。第一篇是:《上海中学老校长唐盛昌:人工智能时代,“好学生”不再是那群拿高分的人》。面对教育界围绕人工智能的各种讨论,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先生做了一个有趣的教育实验,在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上演了一场特殊的人机对弈。这场人机对弈大赛的关节点不在于谁战胜了谁,而是整个下棋过程所呈现的一系列的“细节”,足已引发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唐校长认为:今天的课堂教育太追求确定性,忽略了“变数”。围棋世界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习惯于将“变数”固定,更习惯追求确定性。他认为至少在数学层面上,应该加强对概率论等相关领域的学习。唐校长还认为:懂得驾驭人工智能做出正确决策,这才是未来教育的“重点”。“今天的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从这场围棋实验来看,未来最优秀的学生,绝不是每门课程都学得好、门门考试拿高分的学生,而应该是在人机结合上实现得最好的学生。”对教育者来说:基于更多的教学观察和实验,淬炼出真正对适应未来社会有所帮助的知识和能力并在学校加以传授,教育界需要积极行动起来。 第二篇文章是《试论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在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上所做的报告。文章的主要内容包含了:什么叫“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如何与课程发生关联?课程怎么做?报告中崔教授阐释了自己的观点:“素养”更应该叫“学养”。“学养”是我们教育学领域本身存在的一个概念,是通过学习而养成的东西。它包含了三个重要方面: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他以驾驶汽车为例表述了从知识到技能、能力再到素养的路径,引申到我们的教育问题:我们更关注知识和技能,但忽略了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如何与课程发生关联?崔教授认为课程设计要从素养出发,教学实践可能从知识技能出发。现在的教学要从单元出发,把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分解到单元,单元再落实到课时。那么课程怎么做?崔教授认为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在评价,学校一定要有目标有评价。专业的重要标志就是课程方案。我们学校课程一定要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德性就是我们讲的素养。

    文章导读后,贺校长对此进行了点评,她认为伴随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教育业内人士都应该看清楚这个时代的大方向和大趋势,我们的理念、课程和教学模式都必须跟上时代前线,以不变应万变是万万不行的。她提出;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所需,学校要在博雅课程的建设上做出更大的努力花更多的精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应对充满“变数”的世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为学生、为未来而努力,为中国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我们都做好撑渡人,驾驶教育这条船,将孩子们送到幸福的彼岸。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310号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243801
沪ICP备 15041153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