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体智慧 得历练成长——记师三实验STEM+创智课程展示与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点击次数:3210

作者:刘雨辰

    为展示STEM+创智课程项目组的建设成果,14日教工大会时间,“生态家园”、“乐高”、“科创画”、“STEM+桥梁”四门STEM+创智校本拓展课程进行了教学展示,全校教师分四个专用教室,参与观课评课研讨活动。

    刘晶婷老师的《地球——只有一个》一课,通过课前布置的生态建模活动,课堂上的展示交流,以及对开放性问题的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火花,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他们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刘雨辰老师的《乐高天平》一课,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数学、自然、物理等学科,让学生动手搭建乐高天平时,贯穿天平的发展历史、象征意义及初步认识杠杆等模块知识的学习。毛文静老师的《神奇的手表》一课,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功能手表创意拼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王雯青老师和吴珍英老师的《改造杨浦大桥的设想》一课,以生活中实例为切入点,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判定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绘制设计图和软件建模等方式丰富了课堂形式,也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对桥梁的改造有了新的认识。

    课后,四位执教老师分别对自己所开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意图作了说明,童灵窕副校长、蒋海英副校长、教务主任瞿海瑛老师及STEM+创智项目组王建琴老师、教科研组长李雯老师分别进行点评。童副校长在点评《乐高天平》一课时提到,从一个真实的情境引出本课的课题:真兴趣、真探究、解决真实问题。这是项目化学习的模式,从驱动性问题到形成最终公开发布的产品,是以关键概念或能力为载体,整合学科素养和学习与思维类的跨学科素养,强调的是能力的提升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蒋副校长在点评《地球——只有一个》一课时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本节课是个开放式的课堂,开放性的提问、开放性的学习成果,是对学生思维活跃度激发的最大化,也是对教师专业把握度要求的最大化。瞿老师说到,跟去年同期的科创画展示课相比,今年展示课的课程特色更加明显。利用家庭小视频和生活小调查等手段,体现了基于真实生活的实际需求,并且在板书设计上有所进阶,更呈现出互动性和生成性,课堂上呈现出学生想像力、创造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等综合学力,直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王老师和李老师在点评《改造杨浦大桥的设想》一课时谈到,教师以“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快乐”为主线,不仅将学科知识和前沿技术相融合,引入3D建模和打印环节,又涉及工程项目,对知识的涉及面非常广,不易把握,需要克服教学年段上的跨度、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跨度以及教学模式由传统到开放自主的课堂模式间的转化,相信经过这段时间的准备和展示,两位青年教师也得到了不小的历练和提高。

    贺校长在听课后提出教学建议时也强调要进一步关注和优化课程的内容和设计,她指出STEM+不是简单的学科上加法,而是跨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需要的是教师课程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多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课程中知识的传授一定要讲究科学性,教师在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內驱力,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形成合作意识,同时运用丰富的课堂评价方式,使原本灌输式的课程变革为乐学善教的开放型灵动课堂。她勉励青年教师将拓展课程当成学习、交流、分享、提升的平台,不断提高拓展课程执行力和实效性,继续完善、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和教法与学法,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品质与能力,让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

    师三实验学校课程建设以创智课程引领博雅校本课程群,进而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工作落地生根,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智组的全体老师们在学校课程团队的领导下,不断努力,勇于实践,团队合作改进和提升创智课程和教学质量为师三实验的校本课程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今后创智组将继续努力,把创智课程做得更精致,让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充满灵动的光芒。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310号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243801
沪ICP备 15041153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