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雨辰
2019年1月26-27日,STEM+创智组全体成员齐聚智能教室,紧紧围绕校长“细、实、活、深、研”的课程建设思路,开展了为期一天半的寒假校本培训活动。此次培训分为软件培训、组员交流分享和备课组活动三个模块展开。培训伊始,项目组组长蒋海英副校长向各位参与培训的教师介绍了本次培训的主要流程,并希望能够通过本次培训,集集体智慧,内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师的专注力和对课程的理解力,她强调了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组内教师积极参与此次培训活动,聚焦课程开发,促进教学相长。
专业引领,提升教师能力
此次培训邀请了3D one软件的专业培训师来为全体项目组教师做3D建模软件操作实训培训。教师们通过直接观摩培训人员如何安装、运作建模软件、创建和修改模型,工具栏的使用、对文字图像做镜像处理等内容,对3D one建模软件、自由建模及调整等内容有了初步了解。通过一天的培训和学习,每位老师熟悉了3D建模软件的操作方法,并独立完成各自作品的建模,在建模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体会到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教学器材为课程教学服务,提升课程建设内涵和品质的重要性。
刘雨辰老师在培训中为项目组教师导读了第一届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峰会上关于“项目化学习”的三篇演讲稿。国家督学张民生以《我们应如何看待项目化学习的价值》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对于项目化学习的理解。他认为,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如何将原本的知识教学转换成做驱动性项目、转换成真实问题的解决, 这是项目化学习助力新课改的关键问题。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主题为《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改变学习的生动实践》的发言中指出,我们的课堂想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把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夏雪梅博士在《基础教育的风向标:项目化学习》一文中指出,2019年的项目化学习将会涌现出更多的项目化学习案例和学校探索,将更多从边缘活动进入主流学科,项目化学习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将得以进一步的探索。
交流分享,引领深研实探
STEM+创智组全体老师围绕着“如何加强‘听课’和‘评课’”进行案例互动式培训。首先由四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课程设计,刘晶婷老师的《地球——只有一个》一课,通过课前布置的生态建模活动,课堂上的展示交流,以及对开放性问题的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火花,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他们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刘雨辰老师的《乐高天平》一课,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数学、自然、物理等学科,让学生动手搭建乐高天平时,贯穿天平的发展历史、象征意义及初步认识杠杆等模块知识的学习。毛文静老师的《神奇的手表》一课,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功能手表创意拼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王雯青老师和吴珍英老师的《改造杨浦大桥的设想》一课,以生活中实例为切入点,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判定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绘制设计图和软件建模等方式丰富了课堂形式,也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对桥梁的改造有了新的认识。
随后,全组教师互动交流、畅所欲言。原创智课程组组长、现课程组顾问王建琴老师希望老师们落实课堂每一个环节,把握文本深度和应用,关注教学教法的变革。要求组内每一位教师能够在上课的过程中扎实地用好教材,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生思路,并在课后利用备课组机制及时做好课堂的教学反思工作。蒋海英副校长表示,每位老师开课的过程就是进步提升的过程,创智课程今后要抱团取暖,重新梳理课程框架,丰富课程内容,系统思考、储备知识、迎接挑战,为今后的创智课程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团队智慧,力促特色形成
老师们以分模块组织形式开展备课组活动,研讨新学期课程要求,制定新学期教学计划,就课堂时效性、学生习惯培养等方面展开了专题讨论。通过备课组活动,精细化了新学期的课程要求,为新学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制定前期规划。
创智组教师们在专家引领中提升专业,同伴交流中互学共进,在集体学习中增长智慧。在师三实验博雅教育理念的指导下,STEM+创智组这一队伍正在不断强大,组员们始终秉持着“细实活深严”精益求精的专研精神,以创智组为平台推进专业成长,成为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博雅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