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雅阅读“四史”励志,师三少年迎建党“百年”——记师三实验2020学年“博览雅阅”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点击次数:3188

作者:陆志文

读史使人明智,鉴往事可知未来。在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的伟大时刻,师三全体师生阅读“四史”励志,讲述英雄故事,重温历史瞬间。1116日至1211“博览雅阅”校园读书节全面展开,老师和同学们与书为伴,叙史见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孕育家国情怀,共迎建党“百年”。

本次校园读书节依托校本课程与活动,开展了“读四史,树自信”小报展评、“读四史·光影汇”电影赏析、“读四史·担使命”午间文化传播、“读四史·薪火传”手牵手读书结对活动等系列活动。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硝烟弥漫的战场烽火、艰难曲折的探索征程、一往无前的改革壮志,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一个个伟岸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仿佛走到身边,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生动而鲜活地印刻在师三实验师生的心中。

 

读四史,说英雄,忆瞬间

同学们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用自己深沉、灵动的嗓音讲述着革命英雄的故事,也用自己真诚与热情演绎着历史记忆2020124日,在行知楼四楼小剧场,从各年级组中脱颖而出的6组同学进行了精彩纷呈的“读四史,说英雄,忆瞬间”讲故事、情景剧和朗诵比赛决赛。

《机智的小交通员》的故事中,主人公小小年纪,灵机应变巧妙,地骗过敌人,不愧自古英雄出少年。《国歌的故事》背后,蕴含着的中华儿女不惧流血牺牲,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奋斗之歌、团结之歌、前进之歌、胜利之歌!《信仰的味道有点甜》的故事中,陈望道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他的身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甘甜的精神信仰。190次失败后的成功》情景剧中,屠呦呦被克服艰难险阻,带领研究人员在进行了190次实验后取得成功。《国旗与国歌的故事》情景中,重回开国大典前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百废待兴,共商国是,翻开新篇章。《金色的鱼钩》情景剧中,老班长为照顾伤员而牺牲自我,让我们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而心生敬佩。

 

 

学习新思想,奋斗新时代;恰同学少年,忆初心使命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百多年前恩格斯的至理名言,今天仍旧振聋发聩。“四史”学习,不仅需要实践参与,更需要理论引导。2020124日和11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林宇宏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姚霏教授,分别受邀为全体师三实验教职员工和学生讲述主题“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恰同学少年:初心之地的少年往事”的专题讲座。

宇宏教授首先以全世界5000多个政党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九十九年的风雨历程,以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国家发展的顶梁柱,也是中国自信的根源和保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随后,林教授讲述了党的“十九大”召开的历史意义,并围绕“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因科学理论孕育、催生和锤炼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全面系统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最后,林教授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五年成就,从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和重要意义四个方面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授首先阐述了“上海何以成为初心之地”,自上海1843年开埠以来,工业、金融、贸易、商业的发展形成了发达的文化媒介、便利的交通、雄厚的阶级基础和多元的城市管理,这些独特的条件为红色革命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丰厚的土壤。随后,姚教授从“革命先驱”和“革命团体”两个视角阐述了革命年代的“四史”故事。青年邓小平从上海出发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投身革命,青年陈云在这里学习成长加入中国共产党,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革命先驱在此学习俄语奔赴莫斯科......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初心之地。孩子剧团、报童学校、新少年报,少年儿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孩子们独特的方式积极投身于时代洪流,书写少年英雄史诗,也为今天的青少年树立了榜样。

为期一个月的师三实验“博览雅阅”校园读书节虽然落幕,但读书节中的阅读和实践经历,进一步帮助师三学子逐步理解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初心薪火相传,让红色基因赓续,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时刻。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310号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243801
沪ICP备 15041153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