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萌迪
2021年3月12日,师三实验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期理论中心组学习在行知楼二楼大会议室召开。本次学习主要围绕“教育惩戒”,细化边界,明确范围;以“评价形式及作业布置”为视角,推动评价设计的思考;围绕“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优化”探讨,深化博雅教育内涵等内容展开。
首先,蒋海英副校长导读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蒋副校长提到《规则》的出台让教育惩戒行为纳入法治轨道,也为学校完善校纪校规提供路径,她指出《规则》制定的意义是强调其育人属性,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明确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行为、育人途径。《规则》明确六种校内惩戒行为,强调教师在教育惩戒中不得出现的八类“红线行为”,细化教育惩戒边界,并且教育惩戒行为只落实在小学高年级、初高中阶段。蒋校长特别强调在《规则》中,学生与家长的申诉权益应公开透明,教育惩戒需要家校合力,不能一惩了之,希望教师能够带着温度进行教育工作。贺校长在点评中指出,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必须要注意教育的温度,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及部分特殊学生时,要注意把控教育节奏和方式方法。身为教师,应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把握契机,利用分层教育达到对标一流的效果。
随后,政教主任助理陈萌迪导读了《表扬与鼓励孩子的区别》以及《作业设计的案例与借鉴》两篇文章。在导读《表扬与鼓励孩子的区别》时,陈老师通过分析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智力拼图实验,展现了鼓励孩子和表扬孩子的区别。鼓励是在夸奖孩子的用功,让孩子更加注重自身努力过程,而表扬则是在夸奖孩子的天赋,会让孩子看轻自身付出。陈老师还结合《请相信,你可以进步》的TED演讲阐释了对学生评价时,应遵循“多鼓励、多描述、多注重过程”的鼓励策略,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导读《作业设计的案例与借鉴》时,陈老师解读了布置作业的六个要求与层次。要布置“活”作业,“折腾”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要布置“足”作业,训练到位,理解到位;要布置“层次”作业,由浅入深,训练推断能力;要布置“选择”作业,尊重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作业;要布置“变式”作业,促进多角度思维;要布置“任务”作业,训练学生自主选择、设计、合作能力。陈老师还结合校内课后服务工程,提出做好作业分层布置、作业辅导工作的要求。贺校长在点评中指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要在优化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足量布置,坚持对标一流、优化设计、分层要求、提升质量。同时也要结合校本课程的拓展内容,设计变式与开放性作业,以适应分层次学生学业要求。
曾经的德育主任胡艳晖围绕“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优化项目”进行细致介绍。为了优化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过程性评价,借助“班级优化大师”信息化软件。胡老师介绍到,“班级优化大师”可以让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评价。班主任可以通过一日常规、习惯培养、获得荣誉与特色加分等项目给学生进行赋分,学科教师可以建立学科综合评价指标,通过课堂表现、学习习惯、作业习惯、作业评价等项目给学生进行赋分。每周赋分进行清算、排名,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规、学规。胡老师还分享了自己使用“班级优化大师”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贺校长在点评中指出,教师要借鉴优秀案例与经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教学的优化管理。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优化项目有利于全方位教育和促进孩子的反思和进步,引发对于自我行为的纠正与判断,巩固孩子的行规与学规,形成全面、动态、激励的评价氛围和良好班风学风的尽快养成。
贺校长进一步强调,前沿的理论与文章导读能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启发。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要解决“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充分体现教育的及时性、客观性、全面性、公平性和准确性,提高效率和效益。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优化班级管理,提升班风学风建设,做到减负增效,让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优化项目与中学生全员导师制同步落实。为此,教学工作要以课程重构为重点,德育管理要进入更高层次,结合校内课后作业服务项目与全方位优化评价项目来激励孩子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同时,通过管理项目的学习与实践,逐步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管理上台阶。
通过定期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师三实验学校管理队伍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做到“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讲效度”,贯彻“守正创新、坚持一流、聚精会神、持之以恒”的要求,进一步打造学习型管理团队,以一流的管理建设一流的队伍,以一流的教育打造一流的文化,推动一流学校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