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程德育”重要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记师三实验2019学年第一学期理论中心组第五次学习会

发布时间:点击次数:8312

作者:陆志文

2019118日上午,师三实验学校组织开展了理论中心组学习,政教副主任陆志文老师导读了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国家督学、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撰写的《“课程德育”是加强德育的重要路径》一文。校级班子、中层行政和所有在各职能部门跟岗挂职的中心组成员共同参加了此次学习与交流。

围绕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者通过“必要性”、“发展方向”和“推进环节”三个角度,层层递进,阐述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实践案例与研究方向。

首先,作者以数据与全球化的视角,生动体现了“学科德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出现阶段需要以变应变,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改变重理论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培养,忽视德育实效的现状,才能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随后,作者描绘了“课程德育”未来发展方向,即:进一步明晰“课程德育”的科学内涵,促进“德育”与“智育”深度融合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师课程德育的意识能力,达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德育任务。

围绕“课程德育”的转变与探索,作者又列举四项主要推进环节:

其一,需达成对“课程德育”科学内涵的共识。作者以一堂小学数学课为例,揭示了伴随教师对教学设计的不断发掘,结合情境化、问题化的环节设计,能够有效赋予课程德育价值。学生在持续地发现自我,持续地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探索世界、认知自我、发展理性的德育目标。

课程德育是如何从以课程本体为突破口,深度融合社会价值和文化精神,最终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二,需理清“课程德育”内在机理。作者以自然辩证法中的哲学原理为例,提出每一门课程都有独特的课程德育价值,重点在于对课程本体的深度认知,深入发掘德育内容,才能实现德育和智育的深入融合,最终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三,需构建“课程德育”目标序列。作者通过《课程德育价值传递路径示意图》,展现了教材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教师要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中德育因素的深度分析,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才能合理构建各门课程德育目标。

其四,需创新“课程德育”实施方法。作者提出“课程德育”必须围绕“内化于心”及“外践于形”的实效,提升三维目标的结构化程度,收集生活化的课程德育素材,采用“情景濡染、启智润德、践行内化”的实施方法,才能在课程内容和德育之间架构桥梁,启迪智慧的同时启蒙理性、培育美善,产生润德之效应。

精彩的文章导读,不仅为理论中心组成员带来了前沿的理论成果,也激发对“课程德育”的进一步思考。贺峥校长在总结时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层级关系示意图》,进一步梳理课程德育的科学内涵与内在机理,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要按照素养的实现去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情景化、问题化、探究性综合的任务驱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科德育的有效落实。同时,贺校长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提升队德育工作的认识与实践,才能最终实现从“德育课程”到“课程德育”的转变。

通过理论中心组的平台,师三实验学校坚持理论学习、导读分享、自主发展的路径,提升行政管理队伍工作的思考力、专注力和执行力,推动实现“五个一流”的办学目标。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310号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243801
沪ICP备 15041153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