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共赴红色之旅

发布时间:点击次数:4301

作者:徐慧惠

1124,上师大三附中党支部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民主党派成员,到红色景点沙家浜参观学习,在红色之旅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垒起七星灶,铜煮三江水,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这是京剧《沙家浜》里有名的唱段,沙家浜是生动的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在芦苇荡的绿色帐蔓里,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盛极中华,使沙家浜闻名遐迩。

在瞻仰广场,“郭建光”、“阿庆嫂”的雕像立于广场中央,揭示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18根残缺不全的柱雕,象征了36位新四军伤病员,表现出新四军伤病员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党员们重温了沙家浜的红色历程,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仿佛又浮现在眼前。馆内珍藏了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有新四军的臂章,抗日军民用过的土枪、大刀、新四军伤病员用过的水壶……丰富的内容、详实的史料,再现了沙家浜人民浴血奋战英雄业绩,展示了当代沙家浜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芦苇、杂草丛生的荒地,天长日久形成转水墩活络圩,和绵密起伏的芦苇、纵横交错的河港构成了一个辽阔、幽深、曲折、迂回的迷宫,这是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开展敌后斗争的天然庇护所。党员们也坐着乌篷船,划船进入,亲身体会芦苇荡的神奇。

芦苇荡、春来茶馆以及芦苇荡背后生动的故事,无不震撼着党员们的心灵,在这一片神奇美丽的红色土地上,大家都深刻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思想受到进一步的洗礼,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得到升华。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310号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243801
沪ICP备 15041153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