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点击次数:3356

作者:唐春强

1015上午,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学校高度关注十七大,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纷纷组织收看和收听了十七大的开幕式盛况。

总书记一开始就说:“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并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同时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在总书记讲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问题时,我们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总书记在谈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个问题时,还进一步强调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报告指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报告中虽然有关教育的文字篇幅不多,但字字千金,切中要害,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新的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非常实在,旗帜、目标和途径非常明确,对今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听了胡锦涛总书的精彩报告后,心中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一个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报告。它贴近老百姓生活,顺应民意,贴近民心,让我们信心百倍。胡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深感时代赋予的责任。

“尊师重教”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真心爱护,在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人民群众对办好教育寄予厚望。我相信在党的十七大指引下,全党全社会一定会更加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一定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在报告中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也许很聪明,也许可以拥有许多知识,可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就不仅不能对社会有益,反而可能危害社会。”教育必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十七大报告还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切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决心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按照胡锦涛总书记“8·31”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点希望”,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智慧和力量。

一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

二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崇尚科学精神,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三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四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当然,我一定还要继续深入地学习、深刻地领会报告的精神,并将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动力,在自己的日常工作的岗位上,提高自我专业水平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培养社会发展的人才打好基础。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310号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243801
沪ICP备 15041153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