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大报告,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布时间:点击次数:3404

作者:徐钏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结合中国发展的实践和未来中国发展的要求提出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八个阶段性特征提出的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十七大报告以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精神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八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进入新阶段,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又以谦虚谨慎地、发展的眼光为我们今后走科学发展之路提出了广阔的前景。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就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的、全面的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关系的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就是要从我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为发展创造了有力的保障。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必须破旧立新。制度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起着基础、引导、保障的作用。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就要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方面体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在教育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状况,树立全局观,全面分析学生家庭教育、学习基础、身心水平,对学生在教育教学上因材施教。

对学生,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师今天的期望就是学生明天发展的希望,学生的可塑性是相当强的,耐心等待变化也许是漫长的,但只有在等待中才能看到美丽的变化,追求灿烂多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当然过程本身肯定是艰辛的。

以人为本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目的上要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于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教育这样与人具有紧密的直接关联。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学生为本,从教育的内容、目标到教育方法的选择,都应当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教育工作是直接为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窗口。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家庭和谐的一个重要元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又为创造社会和谐奠定重要基础。每个学生都是复杂的个体,教师承担着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责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结合教育科学规律,探索教育实践,为学生、为学校、为教育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310号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243801
沪ICP备 15041153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