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健博
7月4日下午,师三实验学校在一楼多媒体教室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2017年暑假校本培训之教学微型论坛。
本次教学微型论坛,一方面,围绕着基础型国本课程,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内涵;另一方面,针对“博雅”校本拓展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建设策略、教研机制与科目品质,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五、六年级小初衔接课程项目语文大备课组组长张舒老师交流了五、六年级小初衔接项目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她从九年一贯制学制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指出了五年级下半学期是小初衔接的最优时段,同时,通过建立五、六年级大备课组机制、协调“课堂探究”与“当堂练习”比例、推进“接受引导”向“自主学习”学法的过渡、以及师资流动等衔接方面,探索了五、六年级教学衔接的各种做法,另外,通过思考多元的评价方式,试图建立适合九年级一贯制学校特点的学科评价标准。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规范的教学常规与标准的重要支撑。数学教研组的刘叶萍老师结合自己的数学学科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业布置的优化,强调了实施教学的原则。把握教学原则,就是遵循教学规律和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也正是师三教学常规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具体体现。
公办学校,分层教学是唯一出路。吴鼎尧老师将“分层教学”的概念进一步细分为对于学生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后作业和辅导的分层,他认为,把握好所有的环节,分层教学最终必定会转化为积极、良好的效果。
STEM+创智项目组组长王建琴老师,就《校本课程群的建设与策略》做主题发言。王老师对“课程群”框架构建进行了详尽介绍,围绕课程群的实施以及课程组教师队伍建设等向在座教师全方位地展示了师三实验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她强调了“课程群”定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打造一专多能教师和培养学生个性、激发潜能为目标。在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创智组始终贯彻贺峥校长对于课程建设“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分步实施”的设计思路,将延伸式、重组式、衔接式等多种方法融合创建了有机的“课程体系”。另外,她谈到,教师专业如何发展?教师的能力又如何提高?在队伍建设中,师三实验始终坚持和深化“抱团取暖,以老带新”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好以“团队”为中心的教师队伍建设,专业上采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工作方法。
《科创画》教师时怡谈到了创新课堂的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在这样环境中,学生潜能被激发了,课堂上产生的思维火花会反哺到教师,教师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去研究,会形成新的知识。这正是创新型课程的核心和本质。高苑婕老师以《生态家园》科目为案例,详实地阐释了,在学生的思维开放性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实践性的基础上,建立“多人员”、“多学科”和“多学段”为特点的备课组活动机制,并通过“撰写教案”、“打磨教案”和“精化教案”层层递进的备课组活动,达到筛选组合课程内容的目的。这正是创智组抱团取暖、砥砺奋进的真实写照。
作为最低年段,一、二年级学生的培养需要教师更耐心的关怀、更细致的方式,二年级班主任陈萌迪老师通过情感激发、训练养成和评价巩固,有效地帮助低年段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规范。在四、五年级阶段,学生个体间出现差异,五年级班主任夏晓婧老师以分析学生心理入手,“对症下药”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紧抓教育细节,引导学生取得各方面的进步。五年级小初衔接的平稳过渡,是师三实验学校发展新时期的集体智慧成果。作为五年级组副组长,陈蕾老师,将过去一学年中教育实践总结为:育人为本落实行规适应,注重过程严格学规要求,多元平台提升综合素养,家校合力共同平稳过渡。随着学段的上升,班集体的建设与学生自主化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七年级班主任徐文老师在过去一年班主任工作中,培养班干部队伍凝聚团队意识,鼓励彼此沟通树立共同目标,通过活动开展群策群力建设的方式,将七(2)班建设成一个团结友爱、合作求新的区优秀集体。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是一直以来学校教育的难点,马晓婕老师通过亲身经历,将她面对特殊学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理念更新和方式创新的内容娓娓道来,并以“面对特殊学生,应该怎样爱呢?”等四个问题的解析,展现了马老师深刻理性的思考和在转化特殊学生过程中的自我提升。本学年度,学校九年级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在亮眼的成绩背后是整个九年级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九年级组组长陆雯寅老师,以微信朋友圈为素材,通过一段数字故事回顾了九年级组教师们的勤勉、踏实、互助、肯干。
六位教师所带来的教育智慧分享,既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艺术,更是科学规范的教育科学。一个个案例,一段段分析,是实践、是思考、是分享、是启迪,教育的智慧火花在校本培训的平台上激发与传递,共同绽放博雅师三的绚丽明天。
师三实验学校每学期末进行交流的校本培训,旨在“博雅教育”的理念下,培养“博雅”教师队伍,通过组织专家辅导讲座、教师主题论坛、分组学习讨论等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德素养,为全面推行“博雅教育”,打造优质精良的“博雅”教师团队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