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到现在,从生活看海派——记师三实验2018学年第二学期暑期校本培训之一

发布时间:点击次数:3710

作者:刘屹飞

    201971日,师三实验就“基于核心素养,树立标准与规范,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为全校教师开展了素质讲座《从吃喝玩乐看海纳百川》。学校邀请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孙琴安教授作为主讲。

    讲座伊始,孙教授为大家讲授了上海作为国际性都市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开放性与多元性。上海作为林语堂笔下“东方的巴黎”,辛亥革命之后远东第一大都市,从吃喝玩乐中也能看出其是否具有国际性特点。

    孙教授从上海1843开埠的历史讲起,让各位教师了解到上海民众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是非常高的。在开埠初期,各租界的总会不接纳上海民众进入,在这种情景下,上海民众依旧没有拒绝接纳西方文化,反而效仿总会制度,开办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家总会——张园,其中既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也有西方引进的新奇艺术形式。张园不设门票,不限阶级,不限肤色都可进入,由此开始了海纳百川的形成过程。随后孙教授继续从新世界与大世界的成立讲起,新世界的开办得益于日本的屋顶花园带来的启发,新世界、大世界集吃喝玩乐于一身,同时也融合了住、行、购。无怪乎当时的上海一度流行着“不到大世界,不算来上海”的言语。孙教授还为各位教师补充了辛亥革命之后,南京路四大公司能够崛起的原因。当时在南京路也有外国人开办的百货公司,但是无法吸引上海本地民众,四大公司由海外华侨投资,引进各类资源,吸引本地民众。在这之后,上海便开始了从东部向西部的接纳外来文化的进程,如百乐门舞厅的开办,徐家汇地区教堂、公学的兴起。既有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有西方文化的融合。体现出了上海城市文化的观念:开放包容的精神和胸怀,也从吃喝玩乐中看出了上海的海纳百川。当今的上海,陆家嘴、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等新地标层出不穷,更加显示出上海的国际化。孙教授归纳道,所谓的海纳百川,就是要包容,要多元。拒绝外来文化的融合就不能发展。

    作为教师,同样需要多多吸取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理念与方法,加强学习,融会贯通。才能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孙教授的讲座使得师三实验教师们进一步理解“博雅教育”的理念,以对标一流为目标,促进自身进步、学生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310号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243801
沪ICP备 15041153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