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雯
2017年5月10日下午,在师三实验学校行知楼二楼大会议室召开了区重点课题《基于全球公民教育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结题会。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员潘露老师、上师大基教中心副主任王青松副教授、教育学院方明生教授、吕杰昕副教授莅临指导。本课题承担人贺峥校长以及课题组部分成员出席会议,蒋海英副校长主持会议。
首先贺峥校长作了题为“博闻雅识,晓理通心”的师三实验学校区重点课题“基于全球公民教育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报告由课题的研究背景概况、课题行动研究的内容和创新之处、课题成果的应用与反思三部分组成。自师三实验学校转型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起,学校以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为突破口,以课程建设带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博雅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着眼点,“国际理解与沟通”课程就是其中模块之一。课题组探索国际理解拓展型校本课程内涵:“博闻雅识,晓理通心”,即:广博全球见闻,认识多元文化,懂得理解尊重,学会沟通交流。确定国际理解拓展型校本课程目标:认同自我,尊重他人。在此理念引领下,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形成从小学至初中融会贯通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体系:小学低年级的“西点烘焙”课程——饮食文化领域的国际理解课程;小学中高年级的“跨文化交流感知”课程——A(attitude)S(skills)K(knowledge)为核心的跨文化交流课程;中学低年级的“中外节日文化”课程——节日文化领域的国际理解课程。课题研究还将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的外沿延伸至学校文化活动、学校环境营造等方面,彰显课程内涵,落实“博雅教育,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课题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国际理解拓展课程校本读本《世界主题日》、《中外传统节日》、国际理解校本拓展课程科目方案、国际理解课程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包……贺峥校长进一步提出了如何指导教师团队加强课程理论学习,如何使国际理解课程的内容更丰富、架构更合理等一连串的问题反思。
综文教研组组长罗珺、英语教研组组长陈美、教科研组长李雯分别对这三门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进行了总结汇报。通过实践研究,提升教师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都成为课程设计者,教室都成为课程实验室,逐渐形成学习型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通过了解饮食、节日、礼仪等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学生在拓展课、文化节、涉外交流等活动的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拓展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的能力。通过扩充丰富拓展课程形式和内容,不断修改完善课程实施方式,营造符合全球公民教育需要的学校环境氛围,由此形成一个成长递进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体系。
一直指导推进课题研究的方明生教授、吕杰昕副教授认为师三实验的际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始终贯彻落实学校“博雅教育,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紧密嵌入全球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王青松副主任欣赏师三实验学校将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最终落脚于“人”的培养,小学注重感知体验,中学注重实践反思,课程内容注重民族性与国际性的融合。潘露科研员指出师三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架构完整,实施路径清晰,教师团队都能有高位思考,能扎实落实课程培养目标。专家们也一致对师三实验学校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建议,例如:如何揭示国际理解课程设置的内在规律,更清晰地体现递进性层级性;如何组建跨学科项目研究团队的研修机制,更具体地发挥辐射性引领性等等。
通过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实践研究,师三实验学校“基于全球公民教育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体系逐步构建,同时形成了具有课程开发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博雅教师团队,促进具有国际化意识和国际理解能力的博雅学生的成长。衷心期冀每一位师三学子在这一方沃土成长成为博闻雅识、晓理通心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