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三实验防疫防护知识和心理健康小贴士

发布时间:点击次数:10186

亲爱的同学们,2020年,当我们一起满怀期待地盼来寒假,新型冠状肺炎却来势汹汹,瞬间打乱了我们制定的计划。为了打赢这场疫情战役,为了人们的健康,我们都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居家度过一个特别的寒假。

新型冠状病毒来袭为了家人和朋友,防护从自己做起口罩如何选?什么是洗手的正确方式?打喷嚏如何遮挡?面对疫情,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因情绪而影响免疫力,更有效地保护好自己呢?

2020年,有不平凡的开端,各行各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抗击着病毒,共同抗争,驱赶这一片厚重的阴霾,同学们也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大家都能够充实地度过这个特殊的假期,认真学习和创作,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抗击疫情,静等春暖花开


 

 

    

 

1呵护稳定自身情绪

面对疫情,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如担心、紧张、焦虑的消极情绪,这是很自然且正常的现象,我们可能因为假期的延长无所事事而感到无聊,升学年级的同学们可能因为正常复习节奏被打乱而烦躁,可能因为身边的朋友或家人身体不适而感到担心,可能因为看到不断更新的新闻信息而紧张不安……这些情绪反应都是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应激事件时真实的反应,我们需要允许自己会有这样的一些负面情绪,接纳它,正视它。适当的焦虑、担心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疫情的

2健康生活规律作息

因为疫情而延长的假期很可能会打乱我们生活的规律,而混乱的生活作息和压力容易导致降低自身免疫力。同时,规律的作息其实是可以保持我们心境的平稳,从而更好的面对应激事件。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规律作息,早起早睡不熬夜。有关研究表明,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率是白天的3倍。尽量排除干扰。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这些LED设备所发出的蓝光可能会损害睡眠,因此睡前应尽量不刷手机,以免过度兴奋;二、清淡少油按时吃饭,少吃不健康的零食,但是也不要在饥饿的情况下睡觉;坚持在室内保持每天运动的习惯,强身健体,有氧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对降低焦虑水平,改善情绪状态,消除疲劳都有重要作用。

3保持积极人际沟通

疫情之下,大家主动配合自行隔离在家,无法外出,这增加了我们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虽然,相处时间多了会有一些矛盾在此期间产生,但同时我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和处理累积下来的问题。少了户外活动,我们反而拥有一次安静静与家人谈心、相处的机会。不妨试着放下手机,好好利用延期的寒假时光,和爸爸妈妈聊聊,和弟弟妹妹玩玩,创造出美好的家庭时光。

尽管不能走亲访友,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停止与朋友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微信、电话等手段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情绪。向好友倾诉心中担忧,寻求安慰和帮助,倾诉行为本身就可缓解一些焦虑、烦躁的情绪,寻求共情与支持。

4不要忽略身边的美好事物

关注疾病相关资讯,尽量关注事实和数据,这是真实客观的,相对冷静的头脑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事情的真相,不被谣言引发恐慌。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时期,也不要忽略在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保持应对危机的信心,看到积极的一面。

5妥善处理负面情绪

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时,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求助。自我调节包括呼吸调整、冥想、瑜伽练习等;也可以转移注意力到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让负面情绪暂时停下。情绪可以通过倾诉、哭泣、呐喊、歌唱、书写、绘画、音乐、运动等进行表达和抒发;此外,你也可以向身边的人或亲友求助、诉说和寻求安慰,相互支持。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可以缓解紧张情绪、放松自我的小妙招——呼吸放松法

先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然后把一只手放在腹部胸肋下面,这就是膈肌的位置。可以选择坐着、站着或躺着,闭上双眼,保持慢吸气3-5秒钟直到肺部已充满空气。在吸气的同时,膈肌伸展到腹部。然后缓慢呼气3-5秒钟,在呼气的同时,膈肌靠近腹部。注意:在练习中通过鼻子进行吸气与呼气,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呼吸的感觉上。

6保持合理的运动

适当进行室内运动,运动的好处在于可以帮你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心血管机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

7自我充实转移注意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网上陆续出现了许多免费的课程和云博物馆,不如把这些多出的时间用来补充一下精神食粮吧。一味的关注疫情信息会让我们陷入不断应激的状态,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忧,但是完全自我放逐,也会出现百无聊赖的空虚状态。可以做题或预习新学期的内容让自己的大脑随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也希望大家趁这次的机会,吸收一些有益、有趣的课外知识,这样也能将自己的注意力从纷扰的疫情状态中转移。

8专业疏导预防危机

在同学们身边也许会遇到医务工作者、公共事业服务者,甚至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参与到这次重大疫情工作中去,或者有亲朋好友目前处在疫情较严重的地区,相信他们的消息也牵动着你的心。我们还能够做的事情,是通过网络关心亲朋好友,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心理转变,可以参考下面老师给出的联络方式。目前上海市各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都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对象是全体人员,同时,上海市各区的中小学心理热线也为老师、同学们开通。大家可以按需拨打、联系。

附:可以寻求帮助的心理咨询热线资源

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021-123205号专线      “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热线:123559:00-23:00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310号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243801
沪ICP备 15041153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