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是导致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伴随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KTV等娱乐场所的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我们现在的青少年有时候会因为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失(也就是噪声性耳聋)的风险日益加大。如今国内外有关研究都表明,12%~15%的青少年听力健康受到娱乐性噪声的影响。
在上下班的路上,我就经常会看到戴耳机听音乐、看视频的人,耳机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地铁、公共汽车上环境嘈杂,为了听清楚耳机里的声音,往往就会不自觉的把音量调大。殊不知,这正是造成听力慢慢下降的一个原因——近距离高分贝的噪声会造成人体的内耳细胞的损坏,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这种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噪声性耳聋以前大多数出现在工作于噪声环境的职业人群中,但是近几年,却常常发生在一些喜欢用耳机的年轻人身上,甚至经常煲电话粥的人也不能幸免,因为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受到噪声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缓慢的、进行性的听力损伤,损伤的主要部位就是内耳的毛细胞,之后还可能波及蜗神经。
我们知道,当人耳接受短暂的强噪声,比如听到鞭炮声后,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现象,可能接触一次便会引起严重的听力损害。但是长期接触持续性噪声的危害完全不亚于强噪声所带来的伤害。国外有研究表明,长时间戴耳机听歌,可能会造成耳聋提前30年的到来。
其实在各种环境下,噪声都是有标准的。声音的强度一般用分贝(dB)表示。根据我国2008年颁布的《声环境质量标准》,康复疗养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白天的环境噪声限值为50dB(A);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等区域,白天的环境噪声限值为55dB(A);商业金融、集市贸易等区域,白天的环境噪声限值为60dB(A)。
科普提示一些声音的强度:冰箱的嗡鸣声一般在45dB左右,正常谈话一般在60dB左右,摩托车的声音一般在95dB左右。
特别提示:如何科学使用耳机
1、戴耳机要掌握“60—60—60”的原则。也就是说,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外借声音最好不超过60dB。
2、选择头戴式耳机。耳机通常被分为头戴式、耳挂式、入耳式三种类型。其中对耳朵损伤最小的是头戴式。
3、尽量不要在嘈杂环境下用耳机听音乐。另外,听音乐时,不要过分追求音质效果,把低频音放得很大。
4、当出现耳鸣、耳闷(就是耳朵里有堵塞感)、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时,应该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