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已至,天气骤冷,此时正是传染病高发的时节,空气干燥、气候寒冷使人们更倾向于室内活动,运动量缺乏、空气不流通等使个体身体机能下降,给予了病毒更多入侵人体的机会。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需要加强传染性疾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的知识水平,预防儿童冬季常见传染病。
01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被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新冠变异病毒已入侵我国,并且近段时间我国多个地区出现了较多本土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形势变得严峻。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青少年因免疫机制发育尚不成熟,更易感染,疫情防控不可松懈。
预防措施:
(1)所有变异株都可能导致重症或死亡,新冠疫苗对新冠变异病毒的保护力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对减少重症和死亡仍然有效,现今儿童青少年也是群体免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2)儿童避免去通风不良或拥挤的地方,在公共场所时与人的距离至少保持1米;保持手部清洁、咳嗽或打喷嚏时用肘部或纸巾遮挡。
(3)科学佩戴口置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即使已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接种加强针的情况下,也同样需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
(4)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5)做好居家清洁消毒、日常开窗通风,家中每天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半小时;居室正常情况下保持清洁即可;分体式空调要清洗消毒后才使用;儿童玩具需经常彻底清洗并消毒。
(6)尽量减少前往中高风险地区,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机会。
(7)若孩子出现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等症状时,应及时监测体温,主动就诊;若有发热,需前往发热门诊。
02消化道传染病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易传染,已列入我国丙类传染病。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是目前最常见的病原体。其通过与患者密切接触及接触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而感染,也可通过飞沫传播。主要症状为发热,手掌、脚底出现皮疹,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等,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秋冬季高发。
2。诺如病毒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愿染性腹泻,又称“胃肠道流感"或“冬季呕吐病" ,是由诸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腹泻。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的特点,易在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中暴发,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或饮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等方式传播。该病一般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冬季高发。
预防措施:
(1)学校应做好肠道传染病的健康宣教和防护工作,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等开展肠道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并加强校园食品、饮用水、环境卫生以及食堂人员的卫生管理,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登记制度。
(2)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是目前唯一可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值得注意的是,诺如病毒暂时没有疫亩,因此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3)个体应加强卫生意识,保持手部卫生,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使用肥皂/洗手
液洗手。
(4)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家长要经常清洁和消毒家具、玩具等儿童常接触的物品。
(5)食用食品要烧熟煮透,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新鮮、易消化的食品。
(6)注意饮食卫生,餐具需消毒。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带儿童外出就餐。
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