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怎么捂?需要注意些什么?

发布时间:点击次数:2628

春捂秋冻,春捂应该怎么捂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气温变化又大。

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降低,给孩子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其措手不及,难于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虚侵袭宝宝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一、春捂部位

古人认为,寒多自下而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很容易受寒冷侵袭。所以,我们要捂好身体的关键部位,比如背部、腹部、脚部。

01捂好背。背为阳中之阳,拥有人的脊椎以及背部经络,与心肺相通,如果受到寒冷刺激,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背部受寒冷刺激会影响局部肌肉或内脏,从而诱发健康问题。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还会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

02捂好腹。肚脐和腹部与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并且,腹部也是胃、脾、肠的聚集地。如果腹部受凉,很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素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03捂好脚和膝盖。下身的血液循环比上身的要差许多,且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神经末梢丰富,很容易受到外界寒气的侵袭。一旦双脚或膝盖受寒,就会使抗病能力下降,引发疾病,比如关节炎、痛风、滑囊炎等。所以,在气温较低时,一定要穿上厚裤子、袜子、鞋子,注意保暖,防止脚部和膝盖受凉。

二、春捂注意事项

01衣服要递减。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02“春捂”应“下厚上薄”。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所以,春天还是以遵循“下厚上薄”为好。

03“春捂”要有度。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一般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脱掉棉衣,否则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对健康不利。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过暖综合征”。

04春季何时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说,春季早晚气温较低,可适当捂一会儿。而睛日的中午,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便可适当减衣。只有当白昼气温达到20℃以上,且比较稳定,这时,肌体经过数周的调节,已经逐步适应了节气的变化,即便穿得单薄些也不至于患病。

05春捂重在下半身,初春季节,因着凉而患病的人很多,其祸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而引发季节病或旧病复发,尤其是妇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患者明显增多,每年冬去春来因爱美而受凉致病的女性急剧增加:下腹胀痛、月经不调、出血淋满不尽者大有人在。这都是要“风度”不要“温度”而造成的恶果。

06春捂也要锻炼。要想防疾健身,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去春火,应该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菠菜、非菜、芹菜、油菜和胡萝卜等:果品有栗子、红枣、枸杞和菠萝等。除了春捂有度与药食调理外,还需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310号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243801
沪ICP备 15041153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