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常见传染病预防指南(二)

发布时间:点击次数:4663

消化道传染病

初秋季节,天气仍然燥热,病毒与细菌繁殖活跃。校园集体环境中,容易通过手等媒介接触而发生消化道疾病的传播。校园集体食堂如果防控不严,对食物存储不当,极易造成校园消化道疾病的暴发。

消化道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水传播、食品污染、接触传播。发病后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呕吐,严重者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有生命危险,常见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01 “米泔水样便诺如

诺如病毒是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常见病原体之一,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传播力。人群普遍易感,校园等人群聚集地容易暴发流行。

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为主,大便特征如米泔水样便,伴有发烧、头痛、腹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诺如病毒轻症是自限性疾病,但是,有少数患者治疗不及时而容易转为重症,造成肝肾器官的损伤。

02“蛋花样便的轮状病毒腹泻

轮状病毒形态如车轮,故此得名。轮状病毒胃肠炎有明显的季节性,90%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主要症状为发热、呕吐、腹痛、腹泻,每天可达10余次,黄色水样便又称蛋花汤样便为其特征。

轮状病毒最严重并发症为肠套叠,若不及时治疗,易导致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03食源性疾病

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污染水源以及食物而导致的急性胃肠炎的病原菌。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甚至危及生命。

04 疼痛难以吞咽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

患病后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和臀部出现皮疹、斑丘疹、疱疹、溃疡,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一般在7~10天可以康复。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患儿病情快速恶化,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嗜睡、头痛、抽搐、心率加快,出冷汗,等心、肺、神经系统症状,请速度送医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由于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免疫力也比成年人低,自律性也相对较差。因此家们要协同配合校方共同抵御传染病对孩子的侵害。在此重点介绍家长该做哪些防护?

01一般性预防措施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注意食品卫生,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严防病从口入;注意呼吸礼仪,打喷嚏、咳嗽用袖口遮挡。

关注孩子的健康状态,晨起测测体温,若发现体温异常,或有头疼、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治疗,排除传染病。

因病缺勤及患病原因立即给老师报告。

及时带患病孩子去看医生,切勿带病上课,治疗好转后在家安静修养,注意营养和卫生,尽快恢复健康。

地面、桌面、门把手消毒处理,居室门窗定时通风换气,衣物被褥勤洗换,勤晒太阳,以保持居家安全、舒适、洁净的环境。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良好作息,加强体育锻炼。

02预防接种

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便捷、最有效防控措施。

常规接种年龄0~6岁,7~18岁为因各种原因漏种未种者补种年龄。家长应在孩子规定年龄内按时完成免疫接种,确保孩子有抵抗疾病的能力,做到早接种、早保护!

① 5岁以上儿童

预防优于治疗,接种疫苗是预防校园各种传染病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在校园儿童每年应该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接种最佳时机,在每年的9—10月份。

② 5岁以下儿童

肺炎球菌疫苗全年均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手足口疫苗均为非免疫规划疫苗,需要自愿自费接种,请家长们权衡疾病负担选择接种。

特别提醒:

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有疫苗可预防,还有一些常见传染病没有疫苗,比如肺炎支原体肺炎、猩红热,以及诺如病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导致的腹泻。

因此,一定不要让孩子得了有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双管齐下,有效预防秋冬季节校园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三江路310号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243801
沪ICP备 15041153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43号